何昌霖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第491号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您提出的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的建议,我们系统施策,全力推动政策精准供给与制度保障落地
一是强化民营经济法治护航、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出台《达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政府及部门职责、市场要素保障新措施、政务服务新举措以及法律责任。开展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维权援助和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签订“万达开云”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我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专区,共建共享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专家人才库。二是严格落实政务服务“三减一优”要求,对所有涉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累计取消冗余环节2个,精简材料5项,其中“技术改造项目备案”实现“即报即办”(1个工作日内办结)。三是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完善惠企红利释放机制。高效运转两批行业协会商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信息采集点”,在全市首批15家行业协会商会设立“信息采集点”基础上新增6个“信息采集点”,将原本单一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信息收集功能向“精准推送、政策宣传、问题反馈、核查整改”多元功能转变,主要针对工业园区税费政策落实,使信息采集更多元化、更具有功能性和针对性,助力企业快享税惠无忧。四是强化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推出“达州制造贷”专项产品,设立1亿元制造业风险补偿金池,放大10倍杠杆效应,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超2亿元,成功化解“轻资产无抵押”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出台全市增强经济回升向好“16条”、推动房地产业回稳健康发展“13条”、加快工业恢复增长“8条”、促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9条”等系列政策措施。2024年政策落实情况总体较好,先后兑现各类补助资金1.76亿元。
二、关于您提出加强人才吸引与培养的建议,我们系统施策,全力推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优化
一是支持企业招引高层次人才。将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纳入“达人英才计划”集中引才,保障企业高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为重点企业引进硕士以上人才40余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优化《达州市“达人英才计划”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对企业引进人才支持力度,安家补助标准最高可达52万元,引导人才向企业汇聚。创新方式精准引才,会同市人社局,面向全市重点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收集人才需求,形成人才需求目录和年度引才总方案。二是组建引才小分队,赴全国七大片区高校宣传推介。截至目前,已赴华南、华中、川渝等地30余所重点高校开展宣传推介,发布企业引才计划6200余个,为全市324名高层次人才发放“达人英才卡”,全面落实15类26项精细化服务措施,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便捷出行、配偶就业、项目申报等各类服务。并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人才公寓、公积金贷款优惠等服务。三是深化“管办分离”职业培训,整合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优质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展2025年“技能达州”行动助力产业振兴专项培训,定向培训输送技能人才3500人以上。按照“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育训结合”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聚焦数字农业建设、建筑业、信息技术等行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以专题培训、现场授课、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尤其就数字农业产业供应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商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培训活动,参培规模达到6650余人次;利用职业学校先进的实训室场地,开展“SYB直播电商创业培训”、电工、钳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参培规模达到14790余人次。四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标,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师生到基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技能型职教人才,落实“1 X”证书试点。全市职业院校与海信集团、北汽集团等3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等4所学校与合作企业组建了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共参与试点学生1545人,新增实习实训基地5个。
三、关于您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建议,我们系统布局,全力推动创新生态构建与产业转型赋能
一是制定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标准,实施“一企一策”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二是联合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商业联合会印发《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十三条措施》,创新推行惠企政策“网上办、不见面”,392家民营企业通过“达州市政企服务平台”申报惠企政策,涉及奖补资金368.4万元。三是构建具有达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云平台。搭建集成资源共享、项目申报、技术转化、孵化育成、科技金融等一站式科技服务智慧平台。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协同推进创新券政策共用共享,2025年服务本市企业和服务机构30家以上。四是打造政策精准配套平台,整合全市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400余条优惠政策,通过社保、税收等数据关联应用实现政策智能精准匹配。目前5255家企业通过平台实现了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累计兑付金额超2亿元。
四、关于您提出的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形象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
一是加大产销对接,帮助企业“拓销路”。积极谋划供需对接活动。为畅通企业供需对接渠道,制定《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供需对接活动的通知》文件,并先后举办渠县轻纺服饰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开江工业企业供需对接会和达州市微玻纤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的机遇,组织开展“万达开云”企业供需对接活动,鼓励区域产业链内循环。二是借助活动平台,帮助企业“找出路”。利用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川举办的契机,围绕材料化工产业和轻纺服饰产业,积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进行重点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工博会、第三届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等国省大型会展和活动,借助大型活动溢出效应,搭建产销对接和交流平台,宣传推介我市重点企业和名优特新产品。三是着力打造产品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塑造产业品牌。全市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户,13个产业链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链布局,3个产业集群上榜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标杆”活动,3家工业企业获评“2024年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四川炬原玄武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管理能力评为“检验级”企业。开展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基础技术(产品)质量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59户。四是扎实推进招投标领域准入工作。印发《达州市进一步深化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工程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探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招标、投标文件进行智能化全量扫描分析,将招标文件排他性、投标文件异常情况纳入重点监管指标。督促指导招标人严格执行省上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编制负面清单》,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文件挂网招标5个工作日内全覆盖检查制度,消除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对不同投标人设置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
五、关于您提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我们系统谋划,全力推动服务效能升级与数字赋能深化
一是制定《“万市兴”智能化综合服务提升等方案》,梳理10类22项服务事项清单,打造园区企业综合服务驿站,累计服务企业1894户,办件量2874件。二是开发基于DeepSeek的智能服务受理模型,升级本地化市场主体数据库、数据分析运用中心“两大”基础底座,衔接企业端小程序实行信息服务、意见收集、业务办理、智慧治理“四大”特色服务。目前,线上平台浏览及注册量超11万余人次,微信小程序关注量超2万户,线上为企服务3000余次。三是创新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同心夜话”民营企业家沙龙活动,每季度围绕“融资难怎么破”“数字化转型怎么走”等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形成“一场沙龙解决一类问题、提振一片信心”的乘数效应。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政策解读反馈机制,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参与制定产业规划和技术标准,当好政策落地的“传导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民营经济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宝贵建议,落实工作重点,创新工作形式,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7月22日
(承办科室联系人:市民营经济服务中心 罗磊 15685777760)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司法局、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数据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市民政局、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