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冯志红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为民护民社会共治的建议》(第027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精准把控,规范管理食品安全关键环节
(一)着力规范食品生产管理。制定了《食品生产监督管理指导意见》《音像记录事项清单》《达州市肉制品风险防控指南》等行政执法操作规程,形成“教科书式”执法标准的统一模式。着力推行小作坊集中入园和“作坊长”模式,印发《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监督检查指导意见》,统一制定食品小作坊功能布局分布图、产品标识标签模板,打造61家示范建设食品小作坊,引导70家食品小作坊退城入园、集约化生产,全市1268家食品小作坊建档登记备案率达100%,构建安全、绿色的食品生产环境。
(二)全面净化食品流通环境。严格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农业农村部门统一推广使用新版承诺达标合格证,新建合格证自助服务站点35个;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承诺达标合格证市场查验制度,督促指导市场严格查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培育合格证准入查验标杆市场7个。强化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贯彻实施《达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印发《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有关表格范本》,联合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开展等级评定工作,评定农批市场2家、农贸市场48家。改造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6个,将全市2个批发市场、64个农贸市场纳入“包保”清单并建立台账,督促市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国务院食安办刊发了我市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经验做法。
(三)有效提升餐饮食品安全。将“校园餐”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着力纠治“问题食材”“低配餐”等背后“风腐责”问题,投入经费696.04万元升级改造学校食堂硬件设施,配齐配全鼠患等病媒生物防治设施设备。加强餐饮流动摊点整治,引导流动摊贩归行入市,建立“城管 学校”长效管理机制,不定期对校园周边存在的流动食品摊点进行突击整治,取缔校园周边流动摊点2560余处。试点建设120家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建立“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双向通报”机制,对入网经营餐饮单位实施动态化、常态化监管,形成“政企”协作监管机制。建立餐厨垃圾收运监管大数据系统,对餐饮店每日餐厨垃圾产生量、变化趋势、异常情况等进行监测,已对主城区6236家餐饮店开展反浪费监测,今年以来监测发现疑似浪费行为并点对点开展现场检查、宣传教育350余家次,立案查处9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刊发了我市工作经验。
二、长效提升,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治理
(一)提升食品安全基层治理水平。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投入375万元资金支持,创新开展乡镇食品安全“六型”引领工程,打造以集体用餐单位、种植养殖基地、科普基地、消费维权站、农村群宴为基点的全业态食品安全治理样板,分型分类培育食品安全乡镇,引领带动同类型乡镇治理水平提升,建成特色食品产业8处,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11个,培育示范经营店267家,带动1.3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国务院食安办刊发了我市食安引领乡镇经验做法。
(二)创新实施全域全链标准化治理。建立源头、生产、流通、餐饮全过程,以及校园食品、养老机构、宗教场所等领域食品安全标准35项,今年首批制定10项标准已完成撰写并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深入开展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养老机构食堂、学校食堂等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域全链食品安全标准化治理,以标准化治理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三)加快形成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已成立达州市食品安全协会,整合全市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资源,形成上下游协同、产业链联动的发展格局。健全“综治网格员 食品安全协管员 食安卫士 食品安全志愿者”工作机制,创新建立“食安小站”,实现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就地分层分类、限时闭环处置。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以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设立宣传服务点3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开展食品健康知识讲座等62场次,受众群体达5.6万人次。
三、创新驱动,奋力助推食品产业发展
(一)助推乳酸菌制品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食品加工用乳酸菌、食品加工用乳酸菌制品、即食乳酸菌生产许可审查方案(试行)》,为企业申办食品生产许可提供了审查依据,并组织专家组深入四川爱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调研指导,帮助企业优化车间布局、规范工艺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助推企业建成年产0.5亿条菌粉生产线。
(二)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全省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工作会议在达州召开,立足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印发《市场监管服务森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发展黑鸡、蜂蜜、菌类、葛根、油橄榄、香椿、蜀宣花牛等优势产品,持续提升达州市森林食品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有效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培塑龙头企业提质增效。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标准12个,培育“专、精、特、美”优质地方特色食品品牌20家,建设川菜高新技术产业园、开江田城水产品基地等食品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达州记忆”“达州砂锅米线”美食名片、小吃名片,以及渠县黄花、开江小龙虾、万源富硒茶等“达州特色”,成功培育“巴山食荟”“巴山青”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部门联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公安部门以“昆仑2025”及省厅“制胜”系列专项行动为打击工作总抓手,统筹开展打击假劣肉制品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守护“天府粮仓”等专项行动,强化大案跟踪、类案研判,推动全市整体案侦工作持续深入,侦办食品领域案件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涉案金额1300余万元。
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为期一年的“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活动部署,聚焦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截至2025年5月底,共受理食品安全领域线索37件,立案34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31件,民事公益诉讼3件,发出检察建议31份,起诉2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重点领域方面,以食用农产品安全为歼灭战重点,其中生猪食品安全作为小切口,共发现线索10件、立案8件、制发检察建议7件。
法院严格依法审判,严惩食品犯罪。2024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审结危害食品安全一审案件16件36人,对23人适用禁止令,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食品销售等相关工作。
(二)教育部门进一步提升校园餐厅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制发了《达州市教育局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了“互联网 明厨亮灶”校园食品安全公开监管“微改革 f 微创新”惠民项目,定制开发了融合达州“五餐监督机制”的创新做法,集“网上下单、食材溯源、智能预警、在线监管、社会监督”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 明厨亮灶”管理系统,市、县两级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了达州市学校食堂智能化管理指挥中心及9个县级平台,全市共计576所学校食堂纳入市级监管平台。
经信部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食品行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改造,帮助食品生产企业显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运行效率、改进产品质量,目前已有17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万吨速冻汤圆生产线智能化项目(东柳醪糟)、大竹县粮食产业(物流)项目智能化数字化提升(顺鑫农业)、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川汉子)3个项目预计将获得国家专项债券支持。
宣传部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市、县两级媒体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等平台,开设“普法课程”公布典型案例,对依法查办的不法分子和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的商家进行曝光,揭露企业商家的违法行为。刊播《明确了!禁用“零添加”》《4月15日起施行!学校、幼儿园违反将从重处理》《四川最新规定!经常点外卖的速看》《达州举报电话公布!事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等稿件,解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疑问,普及食品安全、非法添加剂、超国家标准食材食品、违法加工生产危害等知识,提高群众维权意识。
司法部门将食品安全领域普法宣传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的《达州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律师、人民调解员和普法志愿者等力量,深入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体检”行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诚信守法意识。利用达州日报“以案说法”专栏、开办《法治达州》电台、电视普法节目,刊登、播出以案说法节目23期。
(三)卫健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2025年达州市食品风险安全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全面落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要求,构建多部门联合的监管模式,聚焦食品批发点、农贸市场等重点生产场所,以及食品设施设备运行、操作人员规范管理、市场流通环节等关键领域,针对校园餐、餐厅食堂等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场景,加大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符合安全标准,全力保障群众的食品安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的普及工作,每年进行“营养周”活动,通过社区宣讲、案例解读等方式,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
商务部门健全制度保障,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完善食品流通领域相关管理制度,强化连锁经营企业、中央厨房等重点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推动建立全链条风险管控机制。扩大追溯覆盖范围。持续推进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将更多中小食品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全流程贯通。强化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区块链 食品溯源”等技术应用,提升监管精准度和效率,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农业生产源头治理,开展农资产品及产地协同监测。2024年市本级共计抽检农药样品50个,合格率98%。肥料20个,合格率88%。开展耕地质量协同监测,监测点位75个,年均抽检产地及农产品样品200个。推广科学用药用肥。持续开展化学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增效攻坚行动,我市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持下降势头。推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工程,近三年已完成地方标准制(修)定50个,目前,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50%。培育绿色品牌,确保优质供给。目前,全市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累计达173个,开设绿色有机专店(专柜、专区)3家,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6%。实施农产品质量精细化监管,深化重点问题品种攻坚治理。盯紧药残问题突出品种,特别是豇豆、芹菜、“七条鱼”等12个品种的治理,落实“一品一策”攻坚治理措施。开展柑橘降酸剂等“三无”投入品防范整治。抓好直供学校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发挥承诺达标合格证在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中的衔接作用,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市场查验制度。强化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出证查验。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持续实施“菜篮子”产品监测全覆盖,监测品种涵盖我市大宗食用农产品。全市定量检测样品量达到1.5批次/千人,其中监督抽查比例达到25%。加强与市管局和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会商通报、检打联动机制,建立监测问题产品溯源查处机制,对使用禁(限、停)用药物、常规药物残留超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严厉打击,2024年,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22件。 下一步,将不断深化实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监管、监测和治理、社会共治“五大工程”,确保老百姓“舌尖安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7月14日
(承办人:食品生产监管科 夏 东 1588370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