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市监动态
小店经济绽放达州:一座城市的个体户赋能密码
时间:2025-10-24 10:09:01 来源:
【字体:
打印


在达州的街头巷尾,一家家小店正焕发新的生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这座城市的个体工商户已突破25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的73.9%,同比增速达4.2%。数字背后,是达州市探索出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个体户赋能体系,让个体经济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



精准画像为25万个体户“量体裁衣”


面对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群体,达州通过建立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根据发展阶段,将全市个体户科学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三类,实施差异化培育策略不再一刀切,而是精准滴灌。针对初创的“生存型”个体户,重点构建创业支撑体系,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已站稳脚跟的“成长型”个体户,加大普惠金融支持,扩展品牌价值;对有扩张需求的“发展型”个体户,则提供质量认证和“个转企”服务。这套精准帮扶体系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376户个体户入选“名特优新”榜单,涵盖非遗、民宿、特色餐饮等多个领域。对首次获评的个体户给予0.4万元一次性奖励,兑现申报个体户奖补资金138.4万元。



“名特优新”优秀个体工商户参加“潮澎湃·品牌赋能·

福美渠县”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主题活动


市市场监管局编制 188 项准入准营行政合规 “指导清单” 和 12 个行业 “一业一册” 合规指南,通过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入市第一课” ,提供精准入市指导。针对创业人员面临的事项材料多、重复跑等难题,达川区创新推行个人创业“一件事”集成办,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网上办理”的新模式,实现“一表申请、一站服务、一次办结”,整合人社、税务等多部门业务,梳理就业创业证、无雇工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登记、创业补贴申领、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及纳税人信息确认等5项基础联办事项,再造业务流程图和办事指南,整合申请表单,实现线上“一网申请、一链办理”,大幅提升创业便利度。“个人创业一件事”开办以来,创业补贴申请材料精简15%,联办事项办理时限压缩14%,办理效率提升60%。


专题报道精准服务“滴灌”个体户 达州激活经济“毛细血管”



数字赋能让小店搭上“智慧快车”

“过去办事情咨询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万市兴’平台一次就能获得指导服务。”在达州经营餐饮店的王先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万市兴”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成为达州服务个体工商户的“数字管家”。该平台构建“1+3+6+N”业务框架,建立跨部门数据融合服务平台,8大类41项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办事效率同比提升超85%。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探索部署智能客服,为个体工商户提供24小时智能交互服务

数字化转型不仅体现在政务服务上,更深入到个体户的经营环节。达州积极开展“数字赋能·小店启航”培训,帮助传统行业个体户拥抱平台经济。围绕线上经营技能提升 ,策划开展短视频技能大赛,以赛促学,长期陪跑,助力“四新”个体工商户发展成长。2025年3月,与商务部门,市电商协会联合指导举办“达州沸腾火锅节”,帮助特色火锅餐饮类个体户参与抖音平台营销推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税务、市监联合开展个体工商户合规经营直播政策解读



柔性执法服务暖到个体心窝里

         在碧桂园珑樾湾,餐饮店主李容至今还记得城管队员带来的“意外之喜”。2023年8月,他租下53平方米门市开餐饮店,正为经营空间狭小而发愁时,巡查的城管执法队员在上门讲解燃气安全时发现了他的困境。

       “我们立即走访整条街商户,发现大家普遍面临门市面积小、桌椅摆放受限的问题。”原市城管局直属一大队三中队负责人回忆。中队积极向上级报告,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邀请市委改革办领导现场调研,以“小改革”破解“大民生”问题。经过多次与商家代表、物业、街道办事处、市场监管等部门会商,最终确定了外摆方案,明确外摆时间、经营者义务、“门前五包”责任等具体内容。2024年5月,珑樾湾“外摆经济”正式启动,如今已成为达州知名的网红打卡点,商户生意越来越红火。

城市管理工作人员指导规范樾湾“外摆”餐饮个体


这只是达州部门柔性执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市城管执法局已将外摆纳入惠企便民10条措施,全市800多家商家因此受益。城管部门还靠前服务商户,在符合技术标准前提下,鼓励商家打造特色店招标牌,为1243户经营主体提供店招店牌设置指导服务,让城市管理既有“尺度”又不失“温度”。






品牌引领地方小吃的“华丽转身”

      “达县米线”和“大竹肉丁面”是达州的两张美食名片,但长期以来相关个体工商户面临经营分散、标准不一、品牌效应弱、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如今,公共品牌建设为核心秉持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三产融合、文化兴业” 的原则,通过标准制定、协会赋能、监管护航、政策扶持,推动县域相关特色美食产业个体工商户从“单打独斗”向“集群作战”转型,从“生存型”向“成长型”和“发展型”跃升。2025年6月,“达县米线”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搭建平台整合资金、技术等资源。同时,大竹县发布“大竹肉丁面”区域公品牌及《大竹肉丁面烹饪技术规范》,对原料、炊具、制作等核心环节作出严格规定。“有了统一标准,我们的产品质量更稳定,客人也越来越多了。”一位肉丁面经营户感慨道。在“千人万面嗨起来”主题消费活动中,百家面店现场展销,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拉动消费500余万元。

“千人万面嗨起来”主题消费活动



产业驱动“小个体”激发内生动力

开江县的实践同样精彩。立足“开江豆笋”、“开江小龙虾”、“开江大闸蟹”等非遗,地理标志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创新采用“四维赋能”模式,在标准引领、智慧监管、柔性执法、品牌与节庆赋能四个维度基础上,深度融合“美食地图”引流、“技能培训”强基、“年度节庆”引爆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构建起全链条、精准化、可持续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带动个体工商户从“散小弱”向“名特优”转型升级。

一业一策,制定技术规范。针对“开江豆笋”传统制作工艺依赖经验的问题,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开江豆笋加工技术规程》,为全县60余家豆笋生产小作坊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全链把控,规范节庆经济。

智慧监管,全域食品溯源。在全县水产品及特色食品个体工商户中大力推广“川渝食品溯源小程序”,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打造放心品牌,指导商户对产品实行“首站赋码”,录入产地、质检报告等关键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全流程,极大增强了“开江产”的市场信誉。

透明执法,引入社会监督。组织“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检测台直接搬到夜市、美食街,通过网络征集市民最想抽检的商户,现场抽样、即时送检、公开结果,将监管过程置于阳光下,让质量之光照进商户心中。

通过一系列赋能举措,“开江豆笋”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2%,“开江小龙虾”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及餐饮消费,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相关个体户年均收入增长20%以上年度节庆期间,核心商圈个体工商户日均营业额普遍提升3-5倍。

“你点我检· 夜宵美食专场”主题宣传活动



协同发力构建“一站式”服务生态

达州深谙,服务个体工商户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市场监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税务部门落实减税降费,人社部门优化创业就业服务,商务部门推动消费促进活动,金融部门强化信贷支持,城管部门优化市容环境管理,共同构建优质营商环境。

这种协同效应在具体场景中尤为明显。在开江县,多部门联合打造“年度节庆IP”“开江小龙虾·‘荷’您爽一夏”文旅美食体验季已成为当地年度盛事。文旅部门策划活动,商务部门发放消费券,市场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优质货源这种模式让参与个体工商户的营收在节庆期间实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市正常纳税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速11.25%税收优惠政策惠及个体工商户43.18万户次,同比增长91%。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参加“味美四川 寻味宣汉”巴人生态美食文化活动



小店不小民生经济的温度与活力

达州的实践表明,个体工商户虽“小”,却是民生经济的“大”支柱。这些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店,不仅承载着创业者的梦想,更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达州让个体工商户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从推行“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到设立税费解忧e站的便民服务,从规范设置临时摊区保留城市“烟火气”,到创新外摆经济拓展经营空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城市的包容与智慧。


       如今在达州,个体工商户正焕发新的活力。2022年以来,全市“个转企”5673户,其中公司制企业2188户,转型质量持续提升。达州市“万市兴”集成服务体系更获批全国民营经济服务领域首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宣汉县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做法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小店不小,牵系万家灯火;个体不孤,汇聚经济洪流。达州正通过持续创新服务模式,让每一个个体工商户都能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共同绘制一幅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