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已至,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我市汛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大,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有8-10次区域性暴雨,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均略重于常年。我市辖区主要江河(州河 、巴河干流 、 渠江干流)出现中偏高洪水的概率较大,洪水发生时间多趋于 7 月或 9 月。同时,地质灾害风险随降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加,发生数量较常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地质灾害呈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为切实做好汛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指导全市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加强应急应对准备工作,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收集整理了汛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范清单,请特种设备相关单位认真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辨识,针对汛期特点制定管控措施,切实保障汛期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锅炉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发生洪涝灾害时,处于地下室或低洼处的锅炉、水泵、风机等设备易被水淹,尤其在用燃气锅炉,若熄火保护等保护功能失灵,容易造成燃气外泄,发生危险,有机热载体低位槽可能被水冲走或浮起;
2. 电机、控制系统因雨淋水淹短路、误动,发生设备损坏和跳停事故。
防范要点:
1. 处于地下室或低洼处的锅炉房应有可靠的排水设施,如遇洪涝灾害,有可靠的切断燃料供给的自动阀门和手动阀门;
2. 有机热载体低位槽应固定;
3. 对有可能产生水淹的锅炉应事先停止运行;
4. 注意检查防洪排涝设施是否正常,屋面是否渗漏,门窗是否完好,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及措施准备是否到位等。
处置措施:
1. 地下室锅炉发生洪涝,应采取措施进行排水,如积水过多,应立即停炉,并切断燃料供应;
2. 发生水淹事故后,要立即停运设备,防止事故扩大;
3. 对已被水淹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要全面检查清洗,防止短路和误动;对转动设备要仔细检查润滑回路,防止污水进入润滑系统,造成轴承损毁。
压力容器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埋地压力容器浸泡在雨水中可能浮起,积水增多有外压风险;
2. 地质滑坡、基础沉降引发设备位移、变形、开裂等问题。
防范要点:
1. 埋地罐要严格按规范安装,包括支座地脚螺栓和容器的抱箍都应该牢固可靠,埋地罐区有良好排水功能;
2. 及时排除罐区内的积水,防止压力容器浸泡水中;
3. 在可能发生地质滑坡区域应加固堤坝,防止滑坡,防止泥石流对设备造成损坏;软土流沙地段应进行必要的基础加固;加强气象预警,在暴雨、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前后巡查加固设备基础、支架等;必要时停用压力容器;
4. 检查紧急切断装置是否有效。
处置措施:
1. 关闭压力容器第一道进出口阀门;
2. 浮起压力容器应经检查后重新就位安装,水浸泡压力容器必要时进行防腐处理;
3.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紧急切断设备进出口阀门;
4. 如设备发生位移、变形、开裂等,应经检验鉴定,并经修复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压力管道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地质滑坡、基础沉降等引发支架冲毁、水工保护毁坏,进而导致埋地管道上浮、变形、移位,严重的情况下引起管道失稳,开裂、泄漏等;
2. 保温层浸水或脱落。
防范要点:
1. 观察埋地管道地理环境,必要时采取压力管道固定及围堰防水冲措施;加强气象预警,在暴雨、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前后注意巡查管道支架、水工保护等确保完好无冲毁、变形、移位等,确保压力管道没有因此承受相关附加载荷;
2. 预先检查压力管道保温层完好情况。
处置措施:
1. 一旦出现易燃易爆有毒介质外泄,启动应急预案;
2. 如设备发生位移、损坏,应经检验鉴定,并经修复、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3.对发生损伤的压力管道保温层应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
电梯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暴雨时会导致机房、底坑、井道内进水,引起电气短路故障;
2. 洪涝水灾发生漏电、电击等次生事故或灾害;
3. 水灾导致相关机槭部件被水淋或浸泡发生锈蚀。
防范要点 :
1. 加强巡视检查,事先将电梯停在较高楼层,并立即切断电源;
2. 注意底坑排水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对地势低洼的电梯底坑,应提前做好防渗漏工作;
3. 应提前做好机房防水工作,确保机房门窗完好;
4. 对于室外电梯,应停止使用。
处置措施:
1. 排水前应确保外部电源处于关闭状态,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排水后应仔细检查电梯部件是否受到水的侵蚀,如发现有浸水痕迹,应拆卸检查,电子元器件还需进行单独测试;
2. 长时间浸泡的电梯应对电梯全面检查,必要时应该进行安全评估;
3. 通电前,应对电梯进行绝缘测试,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通电试验。
起重机械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汛期使起重机械的基础或底坑雨浸、长时间积水状况容易形成,将造成基础沉降,会导致起重机械主要结构、支撑体、轨道基础歪斜、高低差加剧,甚至出现起重机械倾覆。
2. 露天的起重机械易受雷击,造成其设备和电气损坏。
3. 汛期形成雾天、作业面和吊运物表面湿滑的可能性增加。现场作业人员视线不佳,受湿滑影响增大,易造成人员与所吊物品擦挂、碰撞、挤压,甚至人员、所吊物跌倒、倾倒、坠落等事故。
4. 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水流夹带泥沙冲击的区域,易造成起重机械及其基础被掩埋或单侧受到水流、淤积土挤压导致起重机械主要结构、支撑体倾斜,甚至起重机械整体倾倒。
5. 易突发雷雨和大风天气,造成起重机械整体沿轨道滑移、起重臂被风力吹晃动和旋转,与邻近物发生碰撞,甚至导致起重臂折断、永久变形和整机倾覆。
6. 因汛期地下水位抬高,使室内起重机的地面供电装置和轨道基础受潮、浸水,配电装置绝缘性能降低和器件锈蚀加剧,导致短路、接触不良等,甚至供电中断,以及轨道偏差变化更为明显。
7. 长时间处于非作业状态的起重机械,受汛期高温、高湿、大强度降水和雷电频繁,易导致零部件锈蚀、电气线路老化加剧,使传动卡滞、启动设备能耗、电气短路、电气接触不良的可能性加大。
8. 流动式起重机打支腿工况作业的支承点土质含水偏多,易松垮,严重时会导致起重机作业倾覆。
9. 露天的起重机械司机和司索工、指挥人员受暴晒、高温、高湿和突发大风、暴雨等影响,易出现中暑、脱水、热伤风等不适。
防范要点:
1. 预防受高温、高湿、雷电的设备损坏、短路、触电等事故;
2. 避免起重机械倾覆事故。须保证起重机械固定及主要立柱件的垂直状态,以及塔吊回转机构制动器的常开设置。
4. 流动式起重机打支腿工况作业前,核实支承地面牢实程度。
5. 避雷装置必须确保完好、有效。
6. 不在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和相应区域范围内作业。
7. 设置好起重机械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
8. 提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汛期起重作业预案。
处置措施:
1. 定期检查电气绝缘电阻、接地装置电阻和电气操作器件通断电的接触状况,及时更换不良绝缘件,清理触电锈蚀和排除接地装置的不良导体。
2. 易受大风的露天起重机械应设置防风装置或地锚,采取拉结方式或夹轨器进行预防,避免起重机械发生风灾事故。
3. 遇雷电和六级及以上大风情况,立即停止作业,迅速切断控制电源,设置好起重机械防风装置。
4. 在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和相应区域范围内暂停作业。
5. 雨天不宜进行起重作业。若不得已时需要起重作业时,须在确保作业安全下,佩戴齐全相应个人防护器具,注意湿滑的安全防范,再予以实施。
6. 流动式起重机打支腿工况作业前,支腿所支承地面应确认牢实,必要时敷设更大面积的牢靠垫板。
7. 起重作业完成后,应将起重机械停靠在空旷、地势平缓地段,设置好起重机械防风装置,断开总电源。
8. 安排专人、专责在每逢雨天及雨后查验起重机械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记录相应泥水淤积状况和比较分析淤积发展速度,判断及时清淤时机。
9. 定期核验塔吊塔身、升降机导轨架或立柱、露天的停车设备立柱垂直度、附着装置和附墙装置的水平度等,以及轨道偏差,确保均在允许限度内。塔吊回转机构制动器应保持常开设置。
10. 按汛期起重作业预案和起重机械度汛预防方案,落实相应防护用品、起重机械作业人员防暑保健品、人员与职责等措施。
大型游乐设施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汛期使地下室或低洼处的机房、控制室、配电室等设备容易被水淹或积水,底坑和柱基础积水状况容易形成,造成基础沉降,会导致支撑体歪斜、高低差加剧。
2. 汛期使地下水位抬高,室内电气装置和设备基础受潮、浸水,电气装置绝缘性能降低和器件锈蚀加剧,导致短路、接触不良等,甚至供电意外中断,甚至发生触电事故,此期间的设备基础偏差变化也更明显。
3. 汛期易发生雷击,导致设备故障与损坏、电气短路。
4. 地处汛期多发地质灾害的园区,该灾害危及基础、运行场地和机房,易受水毁、塌陷或掩埋。
5. 狂风暴雨下,造成树杆倾斜和断枝、高空坠物(如广告牌、灯具等附属设施)或松晃、厢体和吊椅摆动甚至脱落,影响设备和游客安全。
6. 汛期形成的高温、高湿、多雨,使得上下游客通道地面、厢内地板和栏杆扶手表面湿滑,易造成人员滑倒和跌伤。
7. 雾天、大风使得现场工作人员视线不佳,观察难度增大,声音受干扰,易造成对游客的协助和提醒缺失或减弱。
8. 露天的工作人员受暴晒、高温、高湿、早晚温差大和突发大风、暴雨等影响,易出现中暑、脱水、热伤风等不适。
防范要点:
1. 认真排查安全保护装置隐患。检查大型游乐设施设施装饰物、周围建(构)筑物、附属设施固定,预防受高温、高湿、雷电的设备损坏、短路、触电等事故,定期检查和测试,避雷装置必须确保完好、有效。
2. 有地质灾害危及可能的机房、游客通道、底坑和支柱基础,尽早采取针对地质灾害的稳固或预防措施。
3. 须确保立柱件的垂直状态,核实其支承基础牢实程度。
4. 设置好操作间、机房、游客通道、底坑、支柱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
5. 排查屋顶及门窗的、机房的有无渗水、漏雨现象。
6. 加强巡检雨水长期浸泡造成山体滑坡、地质松软和临近游乐设备运行区域的植物状况。
7. 针对汛期极端天气多发,完善应对的园区运营制度和措施。
8. 提出园区工作人员的汛期作业预案。
处置措施:
1. 及时对游乐设施周边有可能干扰设备运行的植物进行修剪,保证与运行设备最外表面之间安全距离在半米以上,并进行相应加固处理。
2. 建立雷雨、大风天气下预警机制和相应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应暂停运营游乐设施的条件。对设备最高点的高度大于15米时,需设置风速报警装置,风速超过15m/s立即停止该设备运营。
3. 定期实施汛期的游乐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检查设备的电气绝缘电阻、接地装置电阻和电气操作器件通断电的接触状况,及时更换不良绝缘件,清理触电锈蚀和排除接地装置的不良导体。检查设施、设备的连接件,及时进行紧固。
4. 关注天气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暴风雨、雷电天气下,及时停止游乐设施运行,迅速切断电源,设置好防风装置,增加现场服务人员,加强对游客的疏导和提醒。
5. 在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和相应区域内暂停设备运行和维保作业。
6. 尽量不在雨天营运,确需运行时,须在确保作业安全下,佩戴齐全相应个人防护器具,注意湿滑的安全防范,再予以实施。
7. 在机房等低洼处设施周边、操作间、支柱基础等设置排水沟,对危石、树木、排水设施进行有效处置,防止险情发生。
8. 平时安排专人负责在每逢雨天及雨后查验机房、游客通道、底坑、支柱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以及屋顶积水和漏水状况,及时排水补漏,记录相应泥水淤积状况和比较分析淤积发展速度,判断及时清淤时机。
9. 定期核验支柱垂直度以及轨道偏差,确保均在允许限度内。
10. 配备专职人员和应急用品、防暑保健品,设置人员值班巡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方案,并尽早进行应急演练。
11. 对工作人员在汛期突发天气状况下的安全常识进行培训。
客运索道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汛期使地下室或低洼处的机房、控制室、配电室等设备容易被水淹,造成设备损坏;底坑和缆索支柱基础积水状况容易形成,造成基础沉降,会导致支撑体歪斜、高低差加剧,甚至出现索道倾覆。
2. 汛期使地下水位抬高,室内电气装置和设备基础受潮、浸水,电气装置绝缘性能降低和器件锈蚀加剧,导致短路、接触不良等,甚至供电意外中断,以及基础偏差变化更明显。
3. 汛期易发生雷击,导致设备故障与损坏、电气短路。
4. 汛期多发的地质灾害危及缆索支柱基础和上下站机房,造成支柱倾覆和缆索塌落,机房受水毁、塌落或掩埋。
5. 狂风暴雨下,造成树杆倾斜和断枝、岩石松落、厢体摆动甚至脱落,影响索道运行路线安全。
6. 汛期形成的高温、高湿、多雨,使得上下乘客通道地面、厢内地板和栏杆扶手表面湿滑,易造成人员滑倒和跌伤。
7. 雾天、大风使得现场工作人员视线不佳,观察难度增大,声音受干扰,易造成对乘客的协助和提醒缺失或减弱。
8. 露天的工作人员受暴晒、高温、高湿、山岭温差大和突发大风、暴雨等影响,易出现中暑、脱水、热伤风等不适。
防范要点:
1. 预防受高温、高湿、雷电的设备损坏、短路、触电等事故,定期检查和测试,避雷装置必须确保完好、有效。
2. 须确保立柱件的垂直状态,核实其支承基础牢实程度,设置好机房、乘客通道、底坑、支柱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
3. 排查有地质灾害危及可能的机房、乘客通道、底坑和支柱基础,尽早采取针对地质灾害的稳固或预防措施。
4. 加强巡检雨水长期浸泡造成山体滑坡、地质松软和临近索道植物状况。
5. 针对汛期极端天气多发,完善应对的索道运营制度和措施。
6. 提出客运索道工作人员的汛期作业预案。
处置措施:
1. 建立暴风雨预警机制,做好相应应急处置预案,设置防风墙或导风障,配备专职人员和应急用品、防暑保健品,设置人员值班巡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方案,并尽早进行应急演练。
2.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气绝缘电阻、接地装置电阻和电气操作器件通断电的接触状况,及时更换不良绝缘件,清理触电锈蚀和排除接地装置的不良导体。
3. 尽早对设置的防风装置进行检查,避免风灾事故。
4. 应在雾天、大风增加现场服务人员,加强对乘客的协助和提醒。
5. 关注天气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暴风雨、雷电天气下,及时停止客运索道运行,迅速切断电源,设置好防风装置。
6. 在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和相应区域范围内暂停运行和维保作业。
7. 尽量不在雨天营运,确需运行时,须在确保作业安全下,佩戴齐全相应个人防护器具,注意湿滑的安全防范,再予以实施。
8. 在索道站房、机房等低洼处设施周边、缆索支柱基础等设置排水沟,对危石、树木、排水设施进行有效处置,防止险情发生。平时安排专人负责在每逢雨天及雨后查验机房、乘客通道、底坑、支柱基础的排水、清淤和挡水设施,记录相应泥水淤积状况和比较分析淤积发展速度,判断及时清淤时机。
9. 定期核验支柱垂直度以及缆索导轮偏差,确保均在允许限度内。
10. 对工作人员在汛期突发天气状况下的安全常识进行培训。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可能出现的风险:
1. 高温、高湿、突发暴风雨和水汽丰富,易造成司机视线不良及凝结水汽,使得路面湿滑、车辆制动性能降低、转弯半径增加、操控车辆难度加大,危及行车安全。
2. 暴风雨和水浸易导致地质灾害损毁道路、停车场地和道路标识,强烈摇晃树木枝杆或致其倾斜致使道路阻断、场地被占据、道路标识被遮挡或脱落,尤其是临坡、临行洪沟渠的滚石、塌方和泥水淤积,道路、场地和相应标识的水毁、风毁可能性明显增加。
3. 高温、高湿导致零部件锈蚀、电气老化加剧,充气轮胎气压偏高,液压油与润滑油偏稀;易出现传动卡滞、电气短路、电气接触不良、电瓶漏电、信号灯失效、充气轮胎鼓包甚至爆胎、液压油及润滑油的泄漏、损耗量增加等。
4. 汛期行车或作业的涉水和涉泥泞路面情况普遍,相应产生因浸水和泥土附着导致的车辆耗损甚至损毁。
5. 汛期的非公路旅游观光车上下乘员时,因地面和车内地板、踏板表面湿滑,易出现人员滑倒、跌伤。
6. 汛期的非公路旅游观光车行驶时,因道路的临近物受风雨作用不时侵入行车区域,易出现乘客伸出肢体至车外的剐蹭伤害。
7. 汛期的车辆行驶时,易遭遇突发雷电、狂风与骤雨,有需要就近具备紧急避险的停车场所的可能,以规避可能的险情。
8. 汛期的叉车(机动工业车辆)搬运物件时,因作业面和被叉运物表面湿滑,易出现物品倾倒、坠落和人员滑倒、跌伤。
9. 司机受暴晒、高温、高湿、突发暴风雨和驾车时间长等影响,易出现嗜睡、中暑、脱水、热伤风等不适。
防范要点:
1. 司机须经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特种设备操作证,经使用单位认可,严格遵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标识进行驾驶或作业。
2. 定期检查车辆完好状况,确保不带故障行车或作业。
3. 按天气状况对道路、停车场地和道路标识及时巡查、处置险情与修复损毁物。
4. 建立适时检查与清洗涉水和涉泥泞行车或作业车辆的制度和措施。
5. 对需要紧急避险的路段,就近设置停车避险场所。
6. 对非公路旅游观光车上下乘员和行驶时,规定安全提醒制度。
7. 汛期的叉车(机动工业车辆)搬运物件时,应稳取、缓移、轻放的规范操作,规避临近人员和高耸物件,预防物品滑落或倾覆。
8. 提出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人员的汛期作业预案。
处置措施:
1. 检查车辆外观、灯光、音响信号、充气轮胎外观和气压、机油和液压油储量等是否正常;启动时检查起动状况,启动后检查冷却水温、转向及制动性能、液压系统泄漏情况。
2. 实行专人负责使用及保管车辆,行车或作业中实施规范、安全操作,及时、认真观察路况与临近物,适度缓行,不抢行,不争道,礼貌行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场(厂)内道路的限速。非紧急情况下,禁止急转弯和急刹车,禁止坡道转弯,内燃车禁止熄火滑行。
3. 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时段和区域应禁止行车和作业,设置相应牢固、醒目的标识;雷雨天气下,尽量避免室外行车或作业。
4. 及时检查与清洗涉水和涉泥泞行车或作业的车辆,避免因相应状况长时间存在形成的车辆超常损坏。
5. 紧急避险路段的停车避险场所应保持标识牢固、醒目。
6. 非公路旅游观光车上下乘员和行驶时,必须事前提醒乘客安全注意事项,并在此后及时重复提醒。
7. 叉车(机动工业车辆)在作业时,按需调整货叉间距,严禁搭乘其他人员,严禁偏载使用,严禁单叉作业,严禁超载作业,禁止人站在货叉下或在货叉下通过,禁止人员站在货叉周围,以免湿滑场地和凝水作业面所致的货物倾倒或歪斜伤人。
8. 关注天气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极端天气期间和暴风雨刚过的第一时间对路面、道路标识、停车场地进行检查、加固和清理。
9. 及时检查汛期应急措施,落实作业人员防暑保健品、人员与职责等,尽早对汛期应急预案进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