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示公告(双公示)
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关于第一、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 示范县(市、区)市级复审意见的公示
时间:2023-05-23 17:38:26 来源:食安办
【字体:
打印

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关于第一、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

示范县(市、区)市级复审意见的公示


根据《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复审的通知》(川食安办函〔2023〕6号),经大竹县、达川区人民政府申请,按照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工作安排,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组成评审组,依据《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评价细则(2022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市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和暗访)的方式对大竹县、达川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市级复审。根据复审情况,大竹县、达川区已达到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标准,市食安委拟向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省级复审申请。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现将《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大竹县)市级复审意见》《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达川区)市级复审意见》向社会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文字形式(信函、电子邮件)实名向市食安办反映,内容要求真实有据,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对匿名提出异议的将不予受理。


公示时间:5月23日至531

联 系 人:老师

联系电话:0818-2512112

联系邮箱:dazhousab@163.com


附件:1.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大竹县)市级复审意见

2.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达川区)市级复审意见


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2023年5月23









附件1


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大竹县)

市级复审意见


按照《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复审的通知》(川食安办函〔2023〕6号)要求,大竹县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自查自评,并向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申请市级复审。按照市食安委工作安排,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组成评审组,依据《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评价细则(2022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和《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市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和暗访)的方式对大竹县创建工作进行了客观全面复审,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市级复审组织实施情况

(一)实施方式

市级复审由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具体实施。对照《操作指南》,市食安办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12个单位,抽选18名同志分别组成资料审核工作组和现场检查工作组,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和暗访)的方式对大竹县创建工作开展全面复审。

(二)评价内容

按照《评价细则》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党政同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风险防控治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社会共治格局、示范引领项目、加减分项八个方面65个指标,根据《操作指南》逐一评分。资料审查共查阅创建材料1150余份。现场检查共抽查36个点位,其中明查10类业态25个点位;暗访5类业态11个点位。

二、大竹县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2017年,大竹县获批成为第一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持续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机制,提升工作标准,积极维护创建成果,近年来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有序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符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条件。

(一)示范创建工作成效

1.强监管、保安全,监管体制日益完善。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网格化管理监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深度融合基层监管力量,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做到不合格的不上市、不进户、不上桌,严打农村、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假冒伪劣食品,加强检验检测,持续推进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明厨亮灶”和智慧监管,开展食品安全“净网”行动,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实行线上线下联动监管,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

2.强服务、促发展,品牌引领提质增效。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双轮”驱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推进、品牌培育创新推动、监测能力稳定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等工作,精准服务、务实推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东柳醪糟”“观音豆干”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竹白茶”在2021年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揽获川茶博会、杭州茶博会金奖和“中茶杯”、“中绿杯”特等奖,白茶品牌“巴蜀玉叶”更是多次荣获“中茶杯”茶王奖,2018-2021年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3.强根基、展新颜,“小菜篮”盛满“大民生”。聚焦民生关切农贸市场文明创建这个难点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推进硬件软件“双提升”,形成了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农贸市场服务体系,按照“多方联合管理”的模式,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及相关街道办事处齐抓共管,常态化整治外围环境、周边秩序,做到了市场管理和服务无盲区、无死角,有效巩固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成果。2022年,第一批投资400万元的5个城区农贸市场已全部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今年继续投入460万元改造剩余城区农贸市场。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大竹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部分不足和问题表现,一是监管队伍人员专业素养欠缺;二是微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企业负责人文化水平偏低,安全意识薄弱

建议大竹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按照“示范县”新标准,更好地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县”成果,全面完成各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作出更大更新更多的贡献。

1.加大监管力度,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充分发挥食安办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食安办自身建设,充分行使综合协调职能,督促乡镇(街道)政府和食安委成员单位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查找、梳理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加大对高风险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餐饮器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强化食品抽检工作,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协调相关执法部门从严、从重执法。实行全程监督管理,不断消除监管漏洞和盲区,严防群体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突出工作重点,整顿规范经营秩序。加大整治力度,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劣行为,强化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登记、贮存等制度落实情况;加大抽检力度,开展风险研判,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

3.创新监管思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实监管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监督检查记录,完善电子信息档案;定期开展食品从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责能力;加大对执法人员能力建设,全力保障履职到位。

4.加大宣传力度,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氛围。积极构建社会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生产经营者规范经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基本格局。

三、市级复审意见

根据市级复审情况,市食安委认为大竹县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部署,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狠抓强监管防风险,严惩违法违规,优化社会共治。实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治理成效显著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共治格局逐渐形成。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基层规范化建设、应急体系建设、推动解决重点问题、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创新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达到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标准。















附件2


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达川区)

市级复审意见


按照《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复审的通知》(川食安办函〔2023〕6号)要求,达川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自查自评,并向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申请市级复审。按照市食安委工作安排,达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组成评审组,依据《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评价细则(2022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和《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市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和暗访)的方式对达川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客观全面复审,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市级复审组织实施情况

(一)实施方式

市级复审由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具体实施。对照《操作指南》,市食安办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12个单位,抽选18名同志分别组成资料审核工作组和现场检查工作组,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和暗访)的方式对达川区创建工作开展全面复审。

(二)评价内容

按照《评价细则》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党政同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风险防控治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社会共治格局、示范引领项目、加减分项八个方面65个指标,根据《操作指南》逐一评分。资料审查共查阅创建材料1150余份。现场检查共抽查36个点位,其中明查10类业态25个点位;暗访5类业态11个点位。

二、达川区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2020年,达川区获批成为第二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以来,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以区政府办、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委宣传部等 26 个单位为成员的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常设达川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近 3 年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高,符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条件。

(一)示范创建工作成效

1.形成完善的监管体制。强化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网格化管理监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明晰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紧盯重点,建好台账,深入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和包保领导“季督导”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日常包保、监督管理四到位,形成食品安全全覆盖工作机制。

2.创新构建食品安全信息溯源体系。运用云计算、区块链和AI 识别等技术,该系统通过提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各环节交易数据,对备案许可、加工制作、安全溯源、日常监管、留样管理、培训考核等进行全链条“大数据监管”。交易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控,促使上下链数据“环环相扣”“一码到底”,确保全域全链重点食品“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

3.创新打造“智慧菜市”。区委、区政府将主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区政府投入专项经费,采取原地重建、改造提升等方式提档升级,并创新推行“规范化、智能化、数据化”“三化”模式,打造信息公开、食品溯源、实体配送的“智慧菜市”。目前,主城区7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

4.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与明察暗访、督查调研,群众关心食品安全。

5.示范工作亮点。完成升华商圈食品安全示范街打造,改造提升好吃街、高标准打造达川区三里古街。规范化打造了林垣秀家庭农场、帝源家庭农场、智德水产养殖专合社、宏鸣养殖场 4 个生产主体,建立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控制度和监管公示制度,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器和电脑、合格证打印机;在南城世纪隆超市、永辉超市、三里坪农贸市场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目前,全区已有冯山林青梅酒、赖巴食腊鸡、腾华鑫川凤大米等产品在淘宝、抖音、邮政等电商平台销售。

6.经营主体守法意识明显加强。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活动,重点整治违法行为,强化执法,重拳出击,严查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案件,做到“查办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净化一片市场”,经营主体知法、守法,食品生产经营生态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围绕创建目标任务,达川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食品安全决策部署,持续推行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坚决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突出“两个引领”,争先创优抓带动,食品安全态势持续健康发展,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一是“三小”行业、保健食品行业、农村食品安全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二是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三是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滞后,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四是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面对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品种,风险叠加。

建议达川区夯实基础工作,突出监管重点,总结特色经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不断强化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建设,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食品安全工作合力。健全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积极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工作能力,落实经营主体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二是加强专项整治。紧盯农药残留超标、食品非法添加、网络餐饮、“三小”行业规范以及城乡结合部、校园及周边、农村地区等重点领域和场所,常态化开展风险会商研判,清单式治理风险隐患,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三是强化社会共治。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共同营造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利环境和浓厚氛围。积极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推广食品安全责任险,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筑牢食品安全保护屏障。

三、市级复审意见

根据市级复审情况,市食安委认为达川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部署,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狠抓强监管防风险,严惩违法违规,优化社会共治工作成效显著,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底线,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向好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基层规范化建设、应急体系建设、推动解决重点问题、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创新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达到了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区标准。